許多家長在處理人際關系上都懂得換位思考,但處理親子關系的時候就不懂得如何處理,孩子整天哭鬧家長也有許多工作的壓力會變得越來越焦慮,最近有許多家長在后臺留言問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的共情能力,但小編要說的是培養(yǎng)孩子共情的能力先從我們身上做起,我們先看看下面正規(guī)故事:
有一次坐地鐵的時候,遇到一對母子坐在我對面:兒子大概三歲左右,乖乖的坐在椅子上,手里拿著一小塊餅干在啃,媽媽在低著頭玩手機。
突然,小朋友手里的餅干不小心掉到了地上,他馬上跳下椅子,作勢要撿。
說時遲,那時快。
那位媽媽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當之勢一腳踩住餅干,碾碎,回頭對愣在一旁的小朋友說了一聲“沒有了”,然后繼續(xù)低頭玩手機,整個動作一氣呵成,緊湊流利。
過了幾秒,小朋友從剛才的震驚中回過味兒來,開始大哭,這時媽媽放下手機冷冷地問他“臟了能吃嗎?”小朋友沒有回答,繼續(xù)在哭。
看小朋友哭的有些厲害,媽媽接著說:“就知道哭,一會下車我再給你買一包還不行嗎?”一直到下車,小朋友都沒有止住眼淚。
這種溝通方式你是不是很熟悉?現(xiàn)實生活中也是,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的陷入到:只要我說的是對的,是為你好,就可以忽略你的一切情緒。
但情緒是不能忽略的,研究表明,人在溝通時,會更加注重對方的動作、語氣,而非談話的內容。

其實所有的溝通都一樣,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:共情。比如有一天你遇到了挫折,遇到了煩心事想要找人傾訴一番。然后你遇到了你的朋友,ABCD。
他們是這樣回應你的:
A:還沒等你說完,立馬打斷你說“我覺得這個問題,你處理的有問題,你應該這么處理,巴拉巴拉……
B:等你說完了,B語重心長的說道:“其實也不是啥大事,沒必要,人生長著呢,不要計較這么多嘛巴拉巴拉”。
C:“你這還煩,我跟你說說我吧,我當年更可憐,那叫一個慘,巴拉巴拉”。
D:“遇到這種事你一定很難過吧,不知道我能為你做些什么?”。
我覺得大多數(shù)人都會覺得D的回應更讓人舒服吧?因為他沒有評價你做的對不對,而是認可并共情了你的感受。成年人尚且如此,孩子就更不用說了!

對于情緒感受能力、控制力還在發(fā)展中的他們,家長必須給與更多的耐心和引導。還有一些家長,他們知道要和孩子共情,但是使用方式卻是錯誤的。
比如之前有一位爸爸問我:我已經跟孩子共情了呀,為什么溝通還是沒有效果?我問他,他是怎么共情的。
他給我舉了個例子:
有一次他們家寶寶鬧情緒,不肯睡覺,他想到,剛好前兩天讀的文章中說要和寶寶共情,于是他就語重心長的對孩子說:“寶寶,我理解你還想玩一會兒的心情,但是你現(xiàn)在必須得睡覺“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一點用都沒有。
我說這哪里是共情,這分明還是說教,這就像你的領導跟你說:"我知道你的想法,也理解你的感受,但是……"是個人都知道但是前面那兩句不過是廢話,后面才是他要表達的意思。
我最后給這位爸爸的建議是:
第一,了解孩子究竟為什么不想睡覺,是舍不得這段爸爸媽媽一起陪伴她的時光,還是想在睡前完成某一件事。
第二,根據(jù)溝通的結果,跟孩子一起建立睡前的程序,比如洗澡、換睡衣、講故事、唱搖籃曲、關燈,然后保持這個習慣。
共情的基礎是真實的情感,是一種溝通的方式,而不是讓孩子聽話的手段。

如何以身作則培養(yǎng)孩子的共情能力?
這里有四個建議供大家參考:
多傾聽
多聽聽孩子的想法,很多家長其實是帶著一個預設好的念頭在和孩子溝通的,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媽媽,她就覺得他們家孩子什么都懂,每次犯錯就是為了故意氣她。當她帶著這樣的想法去和孩子溝通時,免不了會情緒爆發(fā)。
不評價
表達時多使用“我”信息,什么叫我信息呢?就是表達你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與之相對的是“你”信息,也就是你對對方的評價和看法,比如:你太自私了,你真讓我很失望,這句話就是一個你信息,我感覺很難過,這種感受很不好,就是一個我信息,多表達感受而非對孩子的評判,會讓孩子更愿意開口,更愿意和你溝通
重視與孩子的談話
在聽孩子說話時,關掉手機,目光直視,積極回應,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們想法的重視。
培養(yǎng)良好的親子關系
親子關系才是育兒的核心,很多所謂的育兒難題談來談去,最后都是親子關系的問題,注重親子間信任的培養(yǎng);積極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;和善而堅定的處理發(fā)生的問題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親子關系好了,很多問題根本不是問題,而親子關系要是出了問題,很多平平常常的事就會變成各種疑難雜癥。
孩子的性格里,藏著他們一生的好運氣。而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,恰恰就是父母。

云鯨靈親子關系評估測評,用于評估孩子的家庭關系融洽程度,從家庭模式、家庭親密度、家庭適應性、父母關系、父親角色及母親角色六個維度全面掃描親子關系。使家長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,為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提供依據(jù),達到使孩子身心平衡發(fā)展,并取得更好成績的目的。
我們的一言一行,一舉一動,構建起了孩子性格的底色。育兒即育己,與各位家長共勉!
關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