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云:“孔子家兒不知罵,曾子家兒不知怒,所以然者,生而善教也?!?/p>
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,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責任,是父母在教自己的孩子走第一步路,說第一句話,認第一個字。
孩子在認識世界,培養(yǎng)性格的道路上,爸爸和媽媽無疑是具有導向性的角色,并且是無可替代的傾盡所愛。
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資源,享受更好的教育,不少家長忙于積累財富。
而孩子所需要的精神營養(yǎng)卻成了空白。
前段時間,霍啟剛在微博分享兒女近照,照片中他的一對兒女正在洗車,小小的人兒非常專注。


霍啟剛配文說:“最近我們有一個家庭的周末活動,幫爸爸洗車!妹妹小,獎勵好吃的,哥哥就賺點小零用錢?!?/p>
他希望通過這個行動讓孩子們知道“買東西的代價”,“不能說見到喜歡就要……希望他們能學會珍惜。”
這條微博受到網友的一致稱贊,#霍啟剛教育觀#也成為當日的熱搜。
其實,這已經不是霍啟剛夫婦第一次因為教育觀念上熱搜了,作為豪門育兒的一股清流,他們早就被視為育兒教科書。
兩人帶孩子去農場插秧,領悟農民勞作的辛苦,讓孩子學會珍惜,學會知足。
帶兒子一起做公益,帶他去地鐵站義賣籌款,讓他認識到,世界上還有很多人,生活得很辛苦,需要幫助。
帶孩子去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所探望醫(yī)生,向鄉(xiāng)鎮(zhèn)醫(yī)生學習和致敬,讓他知道普通人,也可以盡己所能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

雖然生于富貴之家,但從來不見他們“富”養(yǎng)兒女,不帶優(yōu)越感。
他們讓孩子見識了豪門之外,大部分人的生活日常,讓他們習得的是樸素而正面的價值觀。
他們在把“富二代”,當普通人去養(yǎng)。
但現實中恰恰相反,有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父母,將孩子養(yǎng)成了“富二代”。
前不久,有這樣一則新聞。
一位海外留學歸來的兒子,在家啃老十年,父子二人經常為了此事爭吵。
父親一氣之下,把給兒子買的轎車、房子砸得一片狼藉。
兒子也想要“以牙還牙”,砸了父親的家,還想砍死父親。

在這個新聞中,我們發(fā)現一個很值得深思的事情。
“孩子”在家啃老十年,父親卻給他置辦好了房子、車子。
這個“孩子”從來都不知道,自己是缺錢的,他也許一直以為父母的財富就是自己的。
讓孩子太容易得到,不讓他看到生活的艱辛和不易,他永遠都無法真正長大成人。
養(yǎng)兒育女之路,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。
所有時代的教育都是在都拼爹媽雙方,但拼的絕不僅是財富。
而是用父母自身的良好素質影響孩子的結果。
寒門能出貴子,富貴人家也不見得一定是人才。
所以,真正的“拼爹拼媽”,應該“拼”的是作為父母能影響孩子成長的良好修養(yǎng)和素質。
拼爹拼媽,首先是拼責任。
作為父母,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缺位,履行好自己的職責,這才是“拼爹拼媽”的真正含義。
現實中有太多的父母,他們或是由于工作忙,或是因為生意累,經常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。
他們或是把孩子托付給親朋,或者給孩子報最貴的輔導班,請最好的家庭教師,托關系送孩子進最牛的學校,希望自己花出去的錢能夠收到好的教育效果。
但往往,他們會事與愿違,花了大價錢砸出來的孩子,卻問題多多。
因為他們不知道,教育孩子的責任是任何外人不能代替的。
電視劇《小歡喜》里的季楊楊就是一個典型,他的父親是高官,一直在外奔波求職,母親也工作出色,他更多的是由舅舅來照顧,每次家長會都是舅舅來開。
雖然在外人眼里,季楊楊有做官的父母,有做生意的舅舅,家境惹人羨慕,但季楊楊過得并不快樂,他不僅學習成績不好,而且在心理上也有一些問題。
前些日子,那位家里沒有寬帶又舍不得流量費,不得不在村部蹭網的女孩感動了無數人,而同樣讓人感動的,還有他的父親。
女兒在大門的一邊認真學習,父親則蹲在大門的另一側,默默地陪伴著她。
這位父親,雖然連給女兒上網的錢都沒有,但跟那些給孩子準備好了所有的設備,然后自己去玩游戲打麻將的父親相比,他顯然更合格。

因為,他懂得陪伴和支持。
拼爹拼媽,其次是拼見識。
父母眼界的高低決定了孩子的成長方向,如果父母有更高的站位,更廣闊的視野,對孩子的發(fā)展是很有利的。
當然,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。
不過,至少在學生時代,家長可以有一個最基本、最樸素的認識,那就是讀書有用。
這一點,和身份地位無關。
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孟子,他雖然是貴族之后,但幼年喪父,家境貧寒。
為了給他創(chuàng)造一個好的學習環(huán)境,孟母曾三遷其家。
我們想,孟母一開始并沒有做出宏大的規(guī)劃,想讓孩子成為圣人,但她知道讀書才是人生的正途,知道讓孩子在該讀書的時候努力讀書,這已經足夠。
那位因《感謝貧窮》一文火爆網絡的王心儀同學,她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,但她的媽媽知道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,在對孩子的教育上,從來沒有吝嗇過,盡自己最
大的能力去創(chuàng)造學習條件。
最終,王心儀考上了北京大學。
而在生活中,很多家庭條件不錯的家長,卻經常拋出讀書無用論的觀點。
比如我們就經常碰到過這樣的家長,孩子不認真學習,上課搗亂影響他人,把家長叫來,他們卻跟老師說:“你們把我們的孩子看好別出事就可以了,成績好壞無所謂。”
家長這樣的認識,注定孩子飛不高,走不遠。
拼爹拼媽,第三拼的是教養(yǎng)。
最基本的教養(yǎng),是尊重別人,尊重自己,有愛心,有善心。
這些,同樣與貧富無關。
因為最好的教育,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(yǎng);無需提醒的自覺;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;為別人著想的善良。
10歲的小學生劉顯昊有一天像往常一樣搭公交車上學,公交車上人很多,但是卻有一個座位始終沒人入座,等到他走進后才發(fā)現原來那一張椅子上有積水。
小昊沒有像周圍的大人那樣,寧愿站在一旁,對此置之不理,他從書包掏出紙巾,細心地把積水擦干,然后默默地退到一邊,跟旁邊的乘客說:“可以坐了。”
對于小昊來說,這不過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,卻在網上引起了極大反響,一夜時間刷爆了青島人的朋友圈,更被稱為“青島小暖男”,很多網友留言稱贊他:




但正是因為舉手之勞而勞之,才更顯得他家教佳,有教養(yǎng)。

同樣的事情,也發(fā)生在天津的地鐵上。
一個小時候沒教養(yǎng),長大后成了“熊大人”的男子,不顧車廂里其他人的感受,肆意剝起了味道很大的大蒜,還把蒜皮撒了一地。
旁邊的乘客雖然不滿,但也沒說什么,只有一位穿校服的女學生,走上前去,默默地彎腰把一地蒜皮撿起拾到手里,把垃圾帶出車廂。
被問及為什么這么做的時候,她是說了一句:“我爸媽教過我要這么做?!?/p>

一個人的教養(yǎng)源自于她的公德心。
沒有人有義務要撿起地上的垃圾,但是你做了,城市就會變得更加干凈。
父母的教養(yǎng),決定孩子的素養(yǎng)。
破土的幼苗需要肥沃的土壤給予營養(yǎng);奔涌的河流需要融化的雪水賜予力量。
孩子是一面鏡子,照出父母自己的樣子。
父母的教養(yǎng),決定孩子成長的方向。
“子不教,父之過”,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后都站著一對缺乏教養(yǎng)的父母。
教育是一個持續(xù)施以水和陽光的過程。
真正的教育不在黑板、不在書本,而在點滴的生活中。
一口氣吃不成個胖子,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,潤物細無聲。
教育如同細水長流,不是在某一階段完成,而是伴隨我們一生。
父母教育子女,千萬不能有完成任務的想法。
教育不是單純的教給孩子知識及生活技能,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們人生道理,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。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父母才是孩子此生“好教育”的起點。
關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