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有位家長給我們留言:“我快被孩子折磨瘋了,每次孩子哭鬧的時候,我都耐心地哄,可是什么用都沒有,孩子反而哭得更厲害?!?/p>
這種情況,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著。不管因為什么原因,孩子哭鬧,往往是最讓家長頭疼的。
反復(fù)哄,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,自顧自地嚎啕大哭;不搭理孩子,他又開始打滾撒潑。這簡直就是對當(dāng)代家長的“酷刑”??!
那么這到底是為什么呢?

其實對于這個答案,很多家長存在著2個誤區(qū),下面我們先來簡單講解。
孩子大哭大鬧,就是為了吸引家長注意
在孩子尚未構(gòu)建完整的語言表達體系之前,他們是會通過行為來向家長表達內(nèi)心的想法和情緒的。所以除了故意吸引家長注意之外,還有一個關(guān)鍵的原因,那就是表達情緒。
孩子是很簡單的,開心就笑,難過就哭,所以對于情緒,他們從不會遮遮掩掩。一般來說,孩子大哭大鬧止不住的時候,通常就是在表達負面情緒。
家長越哄孩子,孩子越得寸進尺
家長總是會用大人的思維判斷孩子的一舉一動,所以當(dāng)我們耐下心來哄孩子,可孩子不領(lǐng)情的時候,你當(dāng)然會認為這是得寸進尺。
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,會是什么樣的呢?
當(dāng)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想法,又不愿意傾聽的時候,孩子就會通過極端的方式試圖讓家長關(guān)注。
綜合上面所說的,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(jié)論:家長越哄孩子,孩子就哭得越兇,背后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在“無效共情”。

我們先來說說什么叫做“共情”。
最初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人本主義創(chuàng)始人羅杰斯。共情指的是理解他人內(nèi)心感受的能力,簡單來說,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。最近幾年,在育兒領(lǐng)域中,共情這個詞被許多專家反復(fù)提到,也成為新一代家長教育孩子的核心。
我們總是開玩笑說,過去孩子鬧的時候,家長打一頓就好了;現(xiàn)在孩子只要哭了,家長就要各種耐心講道理,還要安慰。
但最令人無奈的是,過去的孩子打一頓,就什么事都沒有了。
現(xiàn)在的孩子,你越是試圖理解他,他就越是變本加厲。
我知道,你一定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共情孩子了,可似乎這并沒有什么效果。那么,到底是哪里出錯了呢?
其實大部分家長并沒有做錯什么,我們也很努力地和孩子換位思考了,但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共情的目的。
不可否認的是,當(dāng)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,不管我們用什么方式,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夠馬上安靜下來。當(dāng)我們以此為目的到時候,就會很容易出現(xiàn)無效共情。

無效共情一般分為兩種:
第一,和孩子共情的過程中,講道理大于講感受。
比如,孩子睡前吵著要看動畫片,但是家長關(guān)掉了電視,這時候孩子哭得稀里嘩啦。我們都能理解,當(dāng)孩子想做一件事但是又不被允許的時候,情緒自然會很糟糕。
所以通常家長就會耐心給孩子講道理,告訴他睡前看電視會睡不著,第二天又起不來,那么就會影響白天的學(xué)習(xí)狀態(tài)。這話說的確實很對,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,反而會覺得“爸爸媽媽根本不懂我”,然后繼續(xù)哭鬧。
或者,有些家長會說:“寶貝,我知道你看不了心愛的動畫片會很不開心,但現(xiàn)在是睡覺時間,我們應(yīng)該躺下來了,對嗎?”
這種講道理的方式,不僅忽略了孩子內(nèi)心真實的需求,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。同時,總是這樣跟孩子講道理,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不到鍛煉。

第二,過度關(guān)心或者冷漠。
記得之前網(wǎng)絡(luò)上一對90后夫妻帶娃的視頻火了:
孩子又哭又鬧又打滾,而爸媽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。
對于這件事,網(wǎng)友的看法褒貶不一。
有人認為,家長這么做是對的,孩子無理取鬧,你越是搭理他,他就越得寸進尺。但也有人認為,總是這樣忽略孩子的情緒,那么時間長了,會給孩子帶來傷害。
其實,我們可以在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,給他一定的時間冷靜,然后再和孩子溝通。但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自己恢復(fù)平靜,想通所有的事情,那么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
對孩子的情緒過度冷漠,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,甚至導(dǎo)致性格封閉。
還有一些家長總是會對孩子過度關(guān)心,比如孩子摔倒了,家長第一時間跑過去說:“寶貝,摔疼了吧,爸爸媽媽給你吹吹?!?/p>
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,本來不想哭的,也會哇哇大哭。
對孩子的情緒,我們要理性對待,感性處理,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內(nèi)心,而不是將大人的思維強加給孩子。那么我們到底要如何和孩子“有效共情”呢?
今天,我給家長們分享幾個小妙招,在共情的基礎(chǔ)上,增加一些溝通技巧,效果會更好哦!
接納孩子的情緒
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,都會產(chǎn)生各種負面情緒,壓力這件事,并不是大人的專屬。
所以不管孩子產(chǎn)生什么情緒,悲傷、委屈、憤怒等,我們都要試著接納,給孩子一個“抱持”的環(huán)境。也許你會說,那這樣不就是要家長慣著孩子胡作非為嗎?
其實并非如此,接納指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,而不是他所有的行為。
比如孩子因為某些原因不想去上學(xué),在家里拖延得快要遲到了,這個時候,大部分家長看到垂頭喪氣的孩子,肯定氣不打一處來,然后訓(xùn)斥一番。
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家長看到孩子厭學(xué)的根本原因,也會讓孩子情緒更加崩潰。
相對比較合理的做法是,我們要先盡量看到孩子的情緒,然后溫柔地問:“寶貝,你看起來很害怕,發(fā)生什么事了嗎?”當(dāng)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接納了,自然就會慢慢打開心扉,然后把內(nèi)心的想法說出來。

幫助孩子認識情緒
對于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孩子來說,想要說清楚自己的情緒,是一件很難的事情。所以,作為家長的我們,要幫助和引導(dǎo)孩子認識情緒。
家長可以借助一些情緒認知卡片,讓孩子了解不同的情緒下,人會產(chǎn)生什么樣的行為。
這樣,孩子就不至于每次在負面情緒產(chǎn)生的時候,手足無措。同樣地,認識了情緒,孩子也能向家長表達喜怒哀樂了。
平時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做一些小練習(xí),給出孩子幾個情緒場景,讓孩子判斷自己的感受。
一起探討煩惱,尋找解決方案
安慰孩子能夠讓他的情緒得到緩解,但對孩子來說,提高抗挫折能力,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更重要的。
所以,每次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,家長可以先接納他的情緒,然后給他情感上的力量支持。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后,我們就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為產(chǎn)生的煩惱做一次小小的“復(fù)盤”。
比如孩子沒考好,心情非常差勁,那么我們可以先告訴孩子,人不可能總是成功,有失敗是很正常的。
如果想要考好,那么必須要梳理一下自己犯了什么小錯誤,思考以后如何避免?;蛘呒议L也可以多跟孩子分享,當(dāng)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,通常會怎么做。

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孩子也不例外,如果我們總是忽略孩子的情緒變化,那么將會導(dǎo)致孩子產(chǎn)生心理問題。所以,關(guān)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要從情緒開始。最后,希望每個家長都能記住這幾個詞:接納、包容、陪伴。
關(guān)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