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的某一天,我?guī)畠和綐窍掠螛穲鐾嫠?。童童和一群小朋友玩滑梯,我和媽媽們在旁邊聊家?!?/p>
過了幾分鐘,她和另一個小男孩軒軒哭著跑了過來,我一看這場景,立馬就明白過來,這一定是兩個小朋友鬧矛盾了。
童童一下?lián)溥M我的懷里,哭著對我說:“媽媽,軒軒打我了?!?/p>
我在心里琢磨著,不能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,萬一是她欺負(fù)軒軒在先呢,畢竟童童從小就是一個彪悍的“女漢子”。
就在我準(zhǔn)備去問軒軒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的時候,我看到軒軒媽媽在訓(xùn)斥他。
軒軒媽媽說:“欺負(fù)女孩子的小朋友,沒人喜歡你,媽媽也不喜歡了,快去道歉!
看到這一幕,我連忙阻止了她,并且說了我的想法,畢竟我們都不知道當(dāng)時到底發(fā)生了什么。
我走到軒軒面前,輕聲問:“你們剛剛是不是吵架了?可以告訴阿姨怎么回事嗎?”
一開始他不敢說,但在我的耐心引導(dǎo)下,軒軒終于說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。
原來,兩個小朋友都想玩滑梯,但因為軒軒先坐在了滑梯上,便沒讓著童童。
這下童童急了,她打了一下軒軒,還說他“小氣鬼”。
軒軒本來就是性格溫和的男孩子,被童童打了一下就只能噘著嘴巴,一言不發(fā)。
但即便如此,他還是一屁股坐在滑梯上,就是不讓童童玩。
這一來二去的,兩個小朋友就發(fā)生了矛盾。
搞清楚事情之后,我對軒軒媽媽說:“這事是我女兒先動手的,是她的不對,你就別罵軒軒了。”
可我話剛說完,她又開始訓(xùn)孩子,還說不管怎么樣,都應(yīng)該讓著年齡小的妹妹。
那一刻,軒軒的心里該有多難受??!明明自己也受了委屈,卻得不到安慰。

其實,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。
之前我?guī)畠喝V場散步,一個玩輪滑的小男孩摔倒了,他媽媽趕緊跑過去。但令我意外的是,媽媽跑過去并沒有過問孩子受沒受傷,疼不疼,而是直接怒吼:“我告訴過你不要玩這個!不要玩這個!現(xiàn)在摔了吧?以后你要不聽話,還得摔!”
聽到這句話,我整個人都不好了。天吶!這可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,怎么能說出如此傷人的話呢?
后來,我仔細回想了一下,好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幾乎每個家長都曾經(jīng)做過往孩子“傷口上撒鹽”的事情。
比如考試失敗,明明孩子的內(nèi)心是最難過的,但我們還是會忍不住數(shù)落一句:“誰讓你不好好復(fù)習(xí)呢?”再或者孩子被家長批評的時候,嚎啕大哭,我們總是說:“瞧你這點出息!說你兩句就哭了?”
這些話,無疑是給孩子的壞心情雪上加霜,會讓他們更加難過。

但你我都知道,我們說這番話的出發(fā)點,是關(guān)心、心疼孩子,可話一開口,味道就全變了。
明明是愛,卻沒有讓孩子感受到。
現(xiàn)在很多年輕的爸媽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,教育方式與過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改變。
然而,我們不得不承認(rèn)的是,在和孩子的情感連接這方面,我們還差一點。
就像上面說的,明明家長很愛孩子,可有時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傷害,當(dāng)孩子表達不滿的時候,我們卻還要說:“你一點都不理解父母?!?/p>
人在什么時候會深刻地感覺自己是被愛著的?答案是,最脆弱的時候。
不管孩子受了什么委屈,經(jīng)歷了什么挫折,回到家后,你能夠給孩子一個擁抱,并且告訴他:“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?!?/p>
這個時候,哪怕孩子面前是陡崖峭壁,也會更有勇氣攀登上去。

不要只講道理,不要冷嘲熱諷,你應(yīng)該在孩子需要的時候,給他足夠的共情和理解,這就是情感連接。
那些和家長之間有著深刻的情感連接的孩子,才會更加有安全感。
想要和孩子進行情感連接,你需要三步:傾聽、共鳴、支持。
簡單來說,就是在孩子陷入負(fù)面情緒,整個人能量都很低的時候,我們要伸出手,給他站起來的力量,而不是一直數(shù)落孩子,直到他再也不想重新站起來。
雖然父母是孩子的指路人,但我們也不能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向拉著孩子走。
我們時不時也需要站在孩子身后,為孩子建造一堵堅固無比的墻,支撐著孩子脆弱的心靈。

除了情感連接,我們還需要“看見”孩子。何為“看見”?
就是站在孩子的視角,體會當(dāng)孩子經(jīng)歷某件事的時候,是一種什么感受。
不得不承認(rèn)的是,我們有時候只能看到孩子表面的一些東西。
我有一個朋友,小的時候在學(xué)??偸潜煌瑢W(xué)欺負(fù),回到家還不敢說。有一天,她說什么都不愿再去上學(xué)了,媽媽以為她是偷懶,于是將她罵了一頓。
后來,這種厭學(xué)的情緒越來越強,導(dǎo)致她成績下滑很厲害。媽媽只看到這些表面現(xiàn)象,沒有真正地關(guān)心她到底怎么了,每次都數(shù)落她,說她不懂事。
之后的她,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,和媽媽也非常疏遠。然而最令她感到難過的是,直到現(xiàn)在,媽媽還只是會說她性格不好。
其實,孩子的每個行為背后,都有心理動機。如果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心理動機,那么就無法更深層次地了解孩子,或者走進他們的內(nèi)心。
所以,多問、多聽、多聊,會比“無腦教育”要有效果得多。

每次孩子做錯事了,先不要急著懲罰和責(zé)備,耐心詢問孩子這么做的真實原因。只有孩子愿意打開心扉,我們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。
最后我想說的是,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,但有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盡量避免把這種愛變成攻擊。畢竟,教育孩子不是有愛就可以的,更多的還是講究方式方法。

關(guān)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