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(jié),是中國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在這樣的日子里,萬物吐故納新,是讓孩子接受自然和文化雙重浸染的好時機。
教育無處不在,云鯨靈為你整理了9個知識點,家長們可以利用清明節(jié)教孩子很多東西。比如帶孩子出去玩,讓孩子了解自然,還可以跟孩子一起朗讀詩歌,也可以利用清明節(jié)祭祀的特點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和傳統(tǒng)教育的課。
1、告訴孩子清明的由來
清明假期到來,孩子可能會發(fā)問:什么是清明節(jié),為什么放假3天……很多年齡小的孩子都不知道清明節(jié),有些即使知道,也對清明節(jié)的由來和日期不甚了解。
所以,在清明節(jié)來到之前,家長們不妨先和孩子聊聊,那些和清明有關(guān)、有趣的故事和習俗。
清明節(jié),又稱踏青節(jié)、行清節(jié)、三月節(jié)、祭祖節(jié)等,既是自然節(jié)氣點,也是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(jié)的兩大禮俗主題,這兩大傳統(tǒng)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,至今不輟。
怎樣形成自然節(jié)氣點?
在很久以前,農(nóng)民伯伯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農(nóng)事活動,將一年分為24個節(jié)氣,而清明就是24個節(jié)氣之一。在這24個節(jié)氣中,每個節(jié)氣的氣溫、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樣的。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(jié)。

怎樣成為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呢?
約從唐代開始,人們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,在哀悼祖先之余,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。因此,清明節(jié)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(jié)。
宋元時期,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,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并延續(xù)至今。
清明節(jié)為什么放假?
清明節(jié)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,但在全國范圍盛行并設(shè)掃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。
據(jù)資料記載,唐代,由于官吏回鄉(xiāng)掃墓,時有耽誤職守的事,于是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。開始規(guī)定寒食節(jié)(清明)放假四天,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。
到了宋代的寒食、清明也放假七天。

現(xiàn)在清明除了是我國重要的傳統(tǒng)民俗節(jié)日,也是國家的法定假日。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,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。因此,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,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。
2、祭祀活動也是一種感恩教育
清明祭祖,其內(nèi)涵是孝文化。向已逝的親人、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,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(huán)境,讓他們知道感恩。
或者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掃一掃烈士墓,獻上一束花,給孩子講講先烈們的英雄故事,創(chuàng)造一個耳濡目染的機會。讓他們自豪地說,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,我知道劉胡蘭的故事,并自信地將英雄的故事講給更小的孩子聽。

清明節(jié)緬懷革命先烈活動

清明祭奠英魂
孩子小,認知水平有限,有的孩子會說出幼稚或無知的話,比如打仗時他們沒有吃的,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。但家長們不能一笑了之,要有意識引導。
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,跟他說什么都沒用。這種耳濡目染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,也許只是一枝白菊,一個鞠躬,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,是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。
3、帶孩子踏青,親近大自然
因為清明一般在每年陽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,正是萬物復蘇、百花盛開的時候,所以,清明節(jié)還有一個名字——踏青節(jié)。清明節(jié)前后,野外到處是一片綠意盎然、山花浪漫。最重要的是,通過與大自然的這種親密接觸,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。

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、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,訓練寶寶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;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,在花叢中玩耍,在廣場放風箏……通過這些活動,常常會引起寶寶無限的好奇。
4、和孩子一起玩?zhèn)鹘y(tǒng)游戲
清明節(jié)除了祭奠祖先,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(tǒng)游戲,比如放風箏,就是古代清明節(jié)習俗。
古時候,每逢清明時節(jié),人們不僅白天放,夜間也放風箏。而且,晚上放風箏時,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,像閃爍的明星。
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,還會剪斷牽線,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,希望能除病消災(zāi),給自己帶來好運。
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清明節(jié)的習俗,還可以強身健體。放風箏時,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(tài),有利于調(diào)節(jié)眼部肌肉和神經(jīng),消除眼睛疲勞,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。

蕩秋千也是清明時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活動。古時的秋千很簡單,用樹椏枝做個架子,再拴上彩帶就是一架秋千了。
清明節(jié),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自制一架簡單的秋千,外出踏青時帶上。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,而且可以培養(yǎng)勇敢精神。
5、一起品嘗清明節(jié)美食
清明節(jié)除了有很多習俗,還有很多“食俗”呢!下面這些道色味俱佳的清明美食,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品嘗一下。

清明時節(jié)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。做法是用漿麥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,再包裹進豆沙餡兒,不甜不膩,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。現(xiàn)在店里做青團,有的采用漿麥草,有的采用青艾汁,也有用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。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,而更多被人用當作春游小吃。

清明粄(bǎn),是清明節(jié)必備的傳統(tǒng)小食,就是一種由大米、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種小吃,類似于糕點。清明粄包括“艾粄”、“田艾(鼠曲草)粄”、“苧葉粄”等。客家人有句老話,叫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。
清明粄廣泛流行于江浙、客家、閩南及潮汕、廣府地區(qū)。各種粄的制作方法及相關(guān)習俗大同小異,主要有甜餡或咸餡。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制成團狀;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,甜味為主;江西地區(qū)喜歡裹肉餡并且捏成餃子形。

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,屬于閩菜系。福建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(tǒng)的"春社"這一天,農(nóng)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,以敬土地神,祈求五谷豐登。
暖菇包的皮,由暖菇摻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漿里制作成。暖菇,學名叫鼠曲草,初春生長于田野,性味甘,早春采摘后洗凈曬干,芳香撲鼻,有化痰止咳及強腎益筋之功效般有兩種,一種是菜餡,通常是由臘肉、春筍、香菇等混炒組成;另一種是甜餡,主要原料是紅米豆、紅糖。在形狀上,菜餡做成長形,甜餡的做成圓形,以便區(qū)分。

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(jié)有吃馓子的食俗?!扳蹋╯ǎn)子”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為紀念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,寒食節(jié)(清明節(jié)前一二日)要禁火三天,于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(huán)狀面食,作為寒食節(jié)期間的快餐。新中國成立后,寒食節(jié)逐步與清明節(jié)融合在一天,寒食節(jié)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已不流行,但與這個節(jié)日有關(guān)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,馓子也繼續(xù)流傳下來。
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,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。在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,馓子的品種繁多,風味各異。

子推饃,又稱老饃饃,是山西省清明節(jié)傳統(tǒng)美食。子推饃一個重約一斤,用梳子、剪子、錐子、鑷子等工具,以及紅豆、黑豆、花椒子和食用色素,精心捏制出“子推饃”,里面包著雞蛋或紅棗,上面捏制有頂子,四周貼面花。面花是面塑的小饃,形狀有燕、蟲、蛇、兔或文房四寶,用旺火蒸出。

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,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。廈門民諺有云“清明吃薄餅”,意思是清明節(jié)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。如今,閩南多數(shù)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。
薄餅分皮、餡兩部份,皮是用面粉拌水攪成粘糊狀,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面皮,其薄如紙。餡分咸、甜兩種,由蛋、肉、肝類、臘味。香菇以及豆芽、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;用糖和麥芽糖經(jīng)過特殊加工成為“糖蔥”的為甜餡。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。

清明節(jié),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,寓意聰明伶俐,這個習俗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此外,舊時青島地區(qū)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,稱作“蒸小燕”,吃白面小雞和雞蛋。寓意小燕子來了,真正的春天到來了。

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,用線穿之,或大或小,各色點染,名曰“歡喜團”。舊時,在成都北門外至“歡喜庵”一路擺賣。清人《綿城竹枝詞》有詩云:“”歡喜庵“前歡喜團,春郊買食百憂寬。村醪戲比金生麗,偏有多人醉腳盆。”

清明吃雞蛋,源于古代的上祀節(jié)。昔日,人們?yōu)榛橛笞?,將各種禽蛋如雞蛋、鴨蛋、鳥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種顏色,稱“五彩蛋”,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里,順水沖下,等在下游的人爭撈、剝皮而食,食后便可孕育。這其中也寄寓著人們對于對于生命、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,現(xiàn)在清明節(jié)吃雞蛋象征圓圓滿滿。
民間有一種說法,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,蛋殼丟在墳?zāi)股?,象征“脫殼”,預示生命更新,希望子孫能出人頭地。
有些地方還有“撞雞蛋”的習俗,是孩子們的最愛。大家拿著雞蛋逐一碰撞,看誰的雞蛋硬,圖個好彩頭。
6、帶孩子一起種花養(yǎng)草
在24個節(jié)氣中,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(jié),所以老早就有“清明前后,種瓜種豆”、“植樹造林,莫過清明”的農(nóng)諺。這個時候,也正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種花養(yǎng)草的最佳季節(jié)。

孩子在參與種植、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,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。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教育孩子像對待朋友那樣來熱愛樹木、花草和昆蟲等,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并植根于心中,并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。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,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,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。
7、清明,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
在祭奠親人或祖先時,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(guān)的敏感話題。那么,爸爸媽媽也不要刻意回避這樣的話題,可以根據(jù)孩子的年齡段、接受能力,適當?shù)馗⒆恿牧摹?/p>
告訴他們生命都是有限的,只有珍惜當下,積極面對生活,才能讓生命變得有意義。
心理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兒童對死亡的了解分為三個時期:
3-5歲的孩子覺得死亡就像睡覺或旅行一樣,是一個可逆的過程;
這個階段,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“死亡”,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,玩具壞了,沒法恢復了,就是死亡了。
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為人生很厲害的病,救不活了,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,家里有老人去世時,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,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。

5-9歲的孩子已經(jīng)能夠接受死亡的觀念,但不知道死亡會發(fā)生在每一個人或自己的身上;
對于幼兒園大齡及小學低齡階段的孩子,就是告訴孩子,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,并培養(yǎng)好孩子的安全意識。
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,知道河水很涼快,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,但孩子并不知道河中間很深,很危險,容易溺死了。把危險教育做好,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,就不敢往河中間走。
所以這個階段,“生命教育”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,要告訴孩子,危險的東西很疼,不能去碰,哪里有危險,都要說清楚。

而9歲以上的孩子已經(jīng)知道死亡無法避免,甚至會發(fā)生在自己的身上。
這時,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,用比喻舉例混過去,應(yīng)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,用科學的角度,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。
“可以帶他們?nèi)プ匀徊┪镳^,科技館,看看人是如何出生,長大,老去,死亡,平靜地告訴他們,他們就不會害怕,反而會欣然接受。”
徐方忠說,不過,家長們切記,和孩子們表達“死亡”的言論時,千萬不要去嚇孩子,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(chǎn)生過度恐懼感。

所以,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話題時,要特別注意孩子的年齡、心理特征。
8、順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
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燒冥紙,但是清明前后,天干物燥,野外、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葉,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災(zāi)。我們要告訴孩子:不管在哪里,都不能將點著的蠟燭、香火、火柴、煙頭、火機等物品丟到草叢或草地上,這樣很容易引發(fā)火災(zāi)。
9、讀一讀關(guān)于清明的詩和文章
過節(jié)
逢到節(jié)令,我們依著老例祭祖先。我家過節(jié)共有三桌。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狹窄,三桌沒法同時祭,只得先來兩桌,再來一桌。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齊的全套,就取雜色的來應(yīng)用。蠟盞彎了頭。香爐里香灰都沒有,只好把三枝香擱在爐口算數(shù)??傊?,一切都馬虎得很。
供了香,斟了酒,接著就是拜跪。平時太少運動了,才過四十歲,膝關(guān)節(jié)已經(jīng)硬化,跪下去只覺得僵僵的,此外別無所思。從前父親跟叔父在日,他們的拜跪就不相同。容貌顯得很肅穆,一跪三叩之后,又輕輕叩頭至數(shù)十回,好像在那里默禱,然后站起來,恭敬地離開拜位。所謂“祭如在”,“臨事而敬”,他們是從小就成為習慣了的。
幾個孩子有時跟著我拜;有時說不高興拜,也就讓他們?nèi)?。焚化紙錠卻是他們歡喜做的事情,在一個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紙錠加進去,看它給火焰吞食,一會兒變成白色的灰燼,仿佛有冬天撥弄炭火盆那種情味。孩子們所知道的過節(jié),第一自然是吃飯時可有較好較多的菜;第二,這是家庭里的特種游戲,一年內(nèi)總得表演幾回的。至于祖先會扶老攜幼地到來,分著左昭右穆坐定,吃喝一頓之后,又帶著錢鈔回去:這在孩子是沒法想像的。
節(jié)選自《過節(jié)》/ 葉圣陶 著

清明
(唐)杜牧
清明時節(jié)雨紛紛,
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
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寒食
(唐)韓翃
春城無處不飛花,
寒食東風御柳斜。
日暮漢宮傳蠟燭,
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
清明夜
(唐)白居易
好風朧月清明夜,
碧砌紅軒刺史家。
獨繞回廊行復歇,
遙聽弦管暗看花。

采桑子·清明上巳西湖好
(宋)歐陽修
清明上巳西湖好,滿目繁華。
爭道誰家。綠柳朱輪走鈿車。
游人日暮相將去,醒醉喧嘩。
路轉(zhuǎn)堤斜。直到城頭總是花。

清明節(jié)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。讓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(jié)的氛圍,還可以學習相關(guān)的習俗和知識,何樂而不為?
關(guān)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