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一位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學習是不關心的。但當孩子入學后,反而學習不理想,孩子脾氣還越來越壞,爸爸媽媽也搞不清楚為什么孩子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表現(xiàn),今天小編將從三個方面帶大家了解孩子的心理。
孩子的情緒爸爸媽媽知道嗎?
很多爸爸媽媽一遇到孩子哭泣的情況下,總是下意識的想辦法制止孩子哭泣,或是安慰或是嚴厲制止。
心理學表明,如果孩子的哭能讓父母感到煩躁,往往是父母在生活中內心積郁了許多負能量,沒有得到宣泄的機會。
孩子負面情緒爆發(fā)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,潛意識擔心自己失控,所以不允許孩子發(fā)泄,但事實是大人都需要情緒宣泄,孩子為什么不可以呢?
所以爸爸媽媽要學會在控制自己情緒的同時,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其情緒背后的原因。

情緒能在孩子的學習中起到影響作用
積極的情緒是能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果的。
當孩子身心愉悅時,會更容易接納學習這個行為。就和我們成人一樣,當我們心情愉悅的面對一天的工作時,是不是效率都更高了呢?
負面情緒則讓孩子一直處于不好的狀態(tài)里,在種種的負面情緒包裹下,孩子就會厭學,自然學習也上不去。

如何理解傾聽孩子的內心?
這里爸爸媽媽不妨這樣做,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,有條件的接納孩子的行為。
孩子學業(yè)不佳,沒有自信心、注意力不集中,除了自身承擔的學習壓力之外,還有我們對待孩子的情緒。
爸爸媽媽可以靜心回想一下,無論是面對成人還是孩子,在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時,我們是否始終在帶著自己心中的那桿“秤”在判斷對方呢?我們真正做到過放下所有標準去傾聽對方的表達嗎?
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傾聽,就要放下心中所有的“標準”,認真聽孩子的表達,做到感同身受,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,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爸爸媽媽是理解我的,才有可能說出事件背后和內心深處真正的原因。
在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原因后,我們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定規(guī)則了,有條件的接納孩子的行為。在孩子小的時候,有些規(guī)則/規(guī)矩我們必須要和他們達成共識,但要注意這些我們成人都默認的規(guī)則對孩子的適齡性。比如節(jié)約糧食和能源、注意言行、學會道歉等等這些基本準則我們可以從小培養(yǎng),但是待人處事中間遇到的一些復雜原則(比如注意自身行為不給他人帶來麻煩)就可以等孩子長大了之后慢慢再培養(yǎng)。

總結一下,家長要在控制自己情緒的同時學會真正的傾聽,了解孩子的情緒和背后的原因,進而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認知,進而提高學習成績。
關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(guī)劃資訊
